从罗永浩的朋友圈以及大眼哥的删友原则说起:朋友圈就是一个筛选和优化的断舍离过程
智言慧语
护士推晃一个刚刚入眠的失眠患者:醒一醒,你该起床吃安眠药了。
朋友圈就是一个筛选和优化的断舍离过程
最近看了罗永浩的朋友圈以及大眼哥的删友原则,感觉他们说得很对。
罗永浩的朋友圈告诉我们现在大概处在什么样的环境,畅所欲言很难了。
确实如易中天说:“现状不可描述,未来无法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这方面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今天结合大眼哥的删友原则谈谈朋友圈就是一个筛选和优化的断舍离过程这方面内容。
人的一生要交好多朋友,到今天依然珍惜的起初也是对的,而起初觉得对的现在不一定依然联系珍惜,已经属于过去,这本就是一个是盛行分别还没有学会告别的时代。
有些人走得再近,也不可能成为朋友,内涵、学识、见识、性格上的差异,注定了无法深入交流。
家人是一类人吗?也不一定吧,家人只是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组合体,这两种关系存在,相处也不一定融洽,相处融洽需要价值观相同,爱憎一致。
你必须要远离不懂你的亲人或者朋友,因为他们有时候就是你前行最大的障碍。
所以李银河说:
爱情是很容易过去的,爱情关系是最脆弱的;友情如果是物质上的,也容易因为生命轨迹交集的变化而丧失;就连亲情也会变得淡薄寻常,没滋没味。唯有灵魂朋友,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关系,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因为灵魂的投契才成为朋友的。
朋友圈的魅力恰恰就在于灵魂的魅力。你关注谁,翻阅谁,注意谁,都代表着你对这个灵魂的关注,没有灵魂的就拉黑和删了吧,多靠近和自己同类的或优于自己的朋友。
两个人成为朋友首先是人品,其次是价值观,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但生活中多依靠人品交友,一谈社会政史等其他话题基本完犊子。大眼哥的删除原则已经告诉我们怎么做了。
所以朋友之间的关系淡了,不是因为联系少了,而是因为精神层次不一样了。
所以朋友走散大多缘于对公共事件认知差异太大。人真是以群来分的。不是一类人,确实不必强融。
我们疏远那种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千万不要和他们做朋友。因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分享欲,或者没有什么分享欲,他们隐藏很深,你被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你却看不明白其人若何。
我们不要低估每天发朋友圈的人,没有考勤考核,没有老板盯着,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热爱和坚持,可见得是多么靠谱的人。
两个人成为朋友,并能长久交往下去,要么资源互换,要么优势互补,一句话概括就是彼此要有趣、有才、有情,而不是仅仅是有用。
而且真正朋友就是批评起来你也会心怀恐惧,你不能不敢批评的人绝对不是朋友。
选择和谁做朋友真的很重要。有人是点灯的,有人是灭灯的。
原创推荐